从负债80万到年入700万:我用“社区团购+实体服务”模式,在县城在县城走出了一条反内卷创业路
凌晨4点的县城菜市场,我蹲在湿漉漉的水泥地上,数着当天最后一笔菜钱——327元。这是2020年冬天,距离我关掉经营5年的服装店、背上80万债务,已经过去整整10个月。谁也没想到,3年后的今天,我靠着在菜市场里摸索出的”“社区团购+实体服务”模式,不仅还清了所有欠款,还带着县城里12个宝妈、4个下岗工人,做出了年入700万的业绩。
一、摔碎“体面”:在菜市场捡回创业的第一块拼图
关掉服装店那天,我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三天没出门。2019年跟风扩张店面,一口气在县城开了3家分店,结果遇上疫情,库存压了50多万,房租和员工工资像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。催收电话打到不敢开机时,我看着手机里女儿发来的视频,突然想起她总说“妈妈做的红烧肉最好吃”——或许,能让人活下去的,从来不是光鲜的店面,而是柴米油盐里的实在需求。

决定从菜市场起步时,亲戚朋友都觉得我“疯了”。以前在县城商圈开服装店,我穿高跟鞋、化精致妆,如今每天凌晨3点起床去批发市场抢新鲜蔬菜,手上全是裂口,指甲缝里永远洗不掉泥土。但正是这段日子,让我发现了县城创业的“秘密”:大城市里被互联网巨头垄断的社区团购,在县城反而有缝隙——老人不会用复杂的APP,年轻人想要新鲜又便宜的食材,而菜市场的摊主们,大多还停留在“守着摊位等客来”的阶段。
第一个月,我建了3个微信群,每天把批发市场的菜价、自己挑选的新鲜蔬菜拍照片发进去,承诺“满30元免费送到小区门口”。开头很难,有人觉得“微信上买菜不放心”,有人嫌“30元起送太少”。我就每天在小区门口摆个小桌子,把当天的菜样摆出来,让大家先尝后买;遇到老人不会用微信支付,就自己垫钱收下现金,晚上再一笔笔记下来。
转折点出现在那年春节前。县城里的超市蔬菜价格涨了近三成,我提前联系了郊区的种菜户,以低于市场价20%的价格囤了500斤白菜、300斤萝卜,在群里发起“春节蔬菜预订”。第一天就订出去了大半,有个阿姨拿到带着泥土的白菜时,拉着我说:“姑娘,你这菜比超市的新鲜,还便宜两块钱,以后我家的菜就跟你订了。”
那天收摊后,我坐在小区长椅上,看着手机里不断弹出的订单消息,突然明白:县城创业,拼的从来不是资本和套路,而是“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”的实在。
二、破局“内卷”:用“团购+服务”把生意做成“熟人网络”
做社区团购的人越来越多,当同行开始打价格战时,我却在琢磨:大家订菜图的是新鲜、便宜、方便,但除了这些,还有什么是县城居民真正需要的?
加拿大预测答案藏在日常的聊天里。有次送菜到独居的张奶奶家,发现她买了一袋大米,却因为搬不动堆在门口。那天我帮她把米扛到厨房,她拉着我絮叨了半小时,说儿子在外地打工,自己年纪大了,换个灯泡、修个水管都得求人。还有宝妈在群里吐槽,白天带孩子没时间买菜,晚上菜市场关门了,想买点新鲜水果都难。
这些碎片式的需求,让我画出了一张“社区服务清单”:除了送菜,我们开始帮独居老人代缴水电费、代买常用药;给宝妈们开通“夜间急送”服务,晚上9点前下单,半小时内送上门;甚至联系了县城里的家电维修师傅、保洁阿姨,在群里推出“团购价服务”——比如平时80元一次的家庭保洁,群成员只要65元。
最关键的一步,是把微信群里的“顾客”变成“合伙人”。小区里的李姐以前是超市收银员,下岗后在家带孙子,我发现她特别会聊天,每次帮我在群里解答邻居的问题都条理清晰,就邀请她加入:“不用坐班,每天在群里帮大家报单、统计需求,每个月给你开2000块工资,还能顾家。”像李姐这样的宝妈、下岗工人,我前后招了12个,她们熟悉小区里的每一户人家,知道谁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,谁对辣椒的辣度有要求,把“做生意”变成了“走亲戚”。
2022年夏天,我们在县城租了个200平米的仓库,一半用来囤货,另一半隔成了“社区服务站”:早上7点到9点是“早餐团购自提点”,和本地包子铺合作,提前一天预订,第二天直接取;中午11点到下午2点提供“代收快递”服务,解决上班族“快递没人收”的难题;每周三、周六,还请县城的中医来坐诊,帮老人免费量血压、测血糖。
有次一个顾客在群里说“孩子突然发烧,家里没退烧药”,当时已经晚上10点,我让老公开车带着我,跑了3家药店才买到药送过去。后来这位顾客不仅成了我们的“铁杆粉丝”,还把她开餐馆的表哥介绍给我,光是餐馆的蔬菜供应,每月就给我们带来近3万的收入。
我渐渐明白,县城的生意场就像一张网,每个人都在网的节点上,你对别人的每一份用心,都会通过这张网慢慢发酵,变成意想不到的机会。
三、带着一群人赚钱:创业的终极意义,是让身边的人都能抬起头
去年年底,我们团队的年利润达到了700万,有人劝我把生意做到周边城市,但我拒绝了。我在县城开了家“社区创业孵化中心”,免费教那些和我一样想做点小生意的人怎么做社区团购、怎么维护客户。
团队里的王姐,以前是服装厂的下岗工人,加入我们时连智能手机都用不熟练,现在她负责3个小区的配送,每月能挣6000多,上个月还给儿子在县城付了房子首付;负责采购的老张,以前是菜市场的菜贩,跟着我做了两年,现在能精准算出每个小区的蔬菜需求量,再也不用担心中午卖不完菜会烂掉。
上个月,女儿学校布置了“我的妈妈”主题作文,她写道:“妈妈以前开服装店时,总说很忙,现在她还是很忙,但她会带着阿姨们一起送货,会帮张奶奶扛米,我觉得这样的妈妈,比以前更厉害。”
有次和当初嘲笑我“去菜市场捡垃圾”的朋友聊天,她问我现在算不算“成功”。我望着窗外,看到我们的配送车正在小区门口卸货,李姐正笑着给阿姨们分菜,阳光洒在她们身上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踏实的笑意。
我想,成功或许有很多种定义,但对我来说,最好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,而是当初摔碎的自己,能在泥土里重新扎根,还能给身边的人带去一点向上的力量。
如果你也在迷茫,不妨低下头看看脚下的土地——那些被忽略的日常需求里,藏着最扎实的机会;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普通人身上,有着最动人的力量。创业这条路,从来没有高低之分,能把日子过成热气腾腾的样子,就是最好的答案。